香港:那些与敦煌相关的故事
作者:文案编辑 发布日期:2014-12-15 浏览次数:2701 来源: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由敦煌研究院和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敦煌研究院和香港文化博物馆联合筹划、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独家赞助的《敦煌——说不完的故事》,经过多方面近两年的筹备,于2014年11月28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馆隆重开幕。

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率领由甘肃省文物局领导和本院专家共5人组成的代表团于11月26日至30日赴香港参加本次展览开幕式及相关活动。我有幸作为代表团的一员赴港参加了本次展览开幕式,参观了展览,参加了香港“敦煌之友”组织的相关活动。虽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与香港有关方面诸多人士近距离接触,所到之处,耳闻目睹,切身感受到了香港人对敦煌艺术的强烈兴趣,对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的关爱和支持。时过境迁已经好多天了,但在香港的所见所感犹在脑际萦回、眼前浮现,感动之余,特记录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敦煌——说不完的故事》展览拉近了香港人与敦煌的距离

位于南海之滨的香港与地处西北的敦煌相距数千公里,虽然有少数香港游客能来敦煌旅游,但大多数香港人则对敦煌知之不多。此次展览为香港人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了解敦煌艺术的契机,拉近了香港人与敦煌的距离。

本次展览共展示敦煌石窟复制洞窟3个、彩塑临品18件、壁画临摹品48幅、敦煌文献文物35件以及其他辅助展品,内容广泛涉及敦煌宗教、艺术、社会生活、东西文化交流、文物古迹保护等方面,是历次海外敦煌艺术展览中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一次。香港文化博物馆用馆中最主要的展厅一楼专题展览馆(一)至(五)用于展示敦煌展品。该馆展厅高大宽敞,长达13米的莫高窟第158窟涅槃佛,静谧安卧,引人驻足,端详沉思;8米多长的《妙法莲花经》第一次在展柜中完全展开陈列,以便香港观众领略和体会敦煌文化艺术的博大辉煌。 


一位观众驻足端详涅槃佛像(摄影:张先堂)

给人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香港文化博物馆陈展设计团队对本次展览的筹划、设计格外用心,富有创意。这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内容上,他们力争启发观众的联想,将敦煌艺术所反映的古代生活与现代香港的生活关联起来,比如他们将敦煌壁画中反映的古代宴飨、耕地、捕鱼、锻铁、肉铺、酒肆等场景与香港现代类似场景比照展示,借以增强香港观众对敦煌艺术的体认感与亲和力。在形式上,他们采用多媒体、数字虚拟技术、观众亲自动手参与等途径,力争使敦煌艺术的展品可观、可听、可触。当观众面对一幅壁画时,他可以拿起耳机聆听一段语音导览介绍;当观众看到净土经变中的飞天由静而动、凌空飞翔,看到迦陵频伽鸟振翅起舞,听到鸟鸣声声,乐队演奏音乐悦耳动听时,总会长久地驻足观赏聆听;当观众在屏幕前可以自己动手替壁画中的人物游戏式地戴上眼镜时,许多人都会有兴趣一试身手;当观众来到敦煌图案拓印台前时,不仅是孩子们,就是大人们都会停下脚步,拿起色笔描一幅龙、凤或汉文、西夏文、梵文、回鹘文的六字真言的拓片留作纪念。

本次展览吸引了大量香港市民前来参观,随处可见老人相扶、父母携子、情侣携手观展的情景,甚至还有幼稚园的老师带领成队小朋友前来观展,堪称盛况。这让我感受到了香港市民对敦煌艺术的强烈兴趣。


敦煌壁画中古代生活画面与香港现代生活场景比照


小朋友们在拓印敦煌图案


幼稚园小朋友们在老师带领下参观展览

国学大师饶公亲临展场观展

在赴香港之前即得悉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将亲临香港文化博物馆展场参观《敦煌——说不完的故事》展览。2010年8月,我在莫高窟参与主办庆祝饶公九五华诞的敦煌学国际学术会,曾有幸与饶公近距离接触。记得我曾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展厅亲自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饶公参观《莫高余馥:饶宗颐敦煌书画特展》,亲炙大师风范,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当时摄影师所拍我与饶公在一起的照片,我一直珍藏着。4年后,又可在香港谒见饶公,我心里不禁暗自欣喜。

11月29日,在展览正式开幕后第二天上午,饶公在女儿饶清芬女士、香港“敦煌之友”理事会副主席李美贤女士、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秘书高敏仪女士等人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到展馆。香港康乐与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吴志华先生,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黄秀兰女士、副馆长翁怡女士,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一干人等迎上前去。虽然已届98岁高龄,但饶公依然精神矍铄,头脑清晰,反应灵敏。一见到樊锦诗院长,饶公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两位忘年之交的老朋友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许久、许久。

在大家众星捧月般的簇拥下,饶公被推着走进展场。樊院长亲自陪同饶公观展,边走边看,且行且讲。饶公细心地观看着一幅幅壁画临本、一身身塑像临品。老人虽然话语不多,但神情专注,不时地一边观展,一边点头,显示出对展览的浓厚兴趣。在观展过程中,饶公多次向身边参与本次展览筹划、设计的众人双手抱拳作揖,感谢大家在香港举办了一个很好的敦煌艺术展览。

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观展,大家生怕老人疲劳,在展场与众人合影留念后,就推着饶公走进贵宾接待室小憩。樊院长、黄馆长等人围坐在饶公身旁,一边叙谈,一边向饶公介绍专为本次展览编印的精美大气的大八开本图录。饶公也高兴地一页页翻阅着,抱拳作揖向大家表示感谢。时间已经过了中午12点,饶公到了午饭的时间,女儿饶清芬拿出为饶公准备好的三明治便餐,饶公津津有味地吃起来。饭后,饶公到了休息的时间。在女儿的陪同下,饶公坐上轿车,又一次抱拳作揖,与众人告别而去。

饶公已经离开了,众人还在谈论着老人,沉浸在与国学大师共同观赏敦煌艺术的氛围中……


樊锦诗院长为饶公讲解展品(照片提供:香港文化博物馆,摄影师:伍志和)


饶公与众人在展场合影留念(照片提供:香港文化博物馆,摄影师:伍志和)

 

樊锦诗院长在香港讲敦煌故事

作为享誉中外的著名敦煌学专家、文化名人,樊锦诗院长走到哪里都会吸引众多媒体的追踪采访。樊院长自己也常常说,应对媒体是一件十分劳神费力的事,这耗去了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为了传播敦煌文化艺术,传扬敦煌研究院,吸引社会公众对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的关注与支持,樊院长常常不辞辛劳、充满激情地接受媒体采访,接受众多方面的邀请,向公众宣讲敦煌。此次在香港,我又耳闻目睹樊院长在多种场合讲述敦煌故事。令我深为感动的是,我亲身感受到了香港人对樊院长的尊敬与爱戴。当身材瘦小、满头银发、神采奕奕的樊院长出现在记者和公众面前,当人们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樊院长50余年奉献于敦煌文化遗产事业的事迹和成就,感受到樊院长本人就是对敦煌价值、敦煌精神的最好诠释时,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那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人境界!

11月28日上午,应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邀请,樊院长在《敦煌——说不完的故事》展览的展场内,面对摄像镜头,面对香港青年记者的采访,又深情地讲起敦煌研究院研究院几代美术专家怎样在大漠戈壁的艰苦环境中生活,怎样坚持不懈地调查、研究、临摹敦煌艺术……樊院长娓娓道来,现场的香港青年媒体工作人员专注地倾听着。我不禁被这感人的场面吸引了,于是我端起了相机。


樊锦诗院长在展场向香港青年记者讲敦煌的故事(摄影:张先堂)

之后,樊院长又在香港文化博物馆贵宾室接受了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明报》记者的采访。记者重点采访的是有关樊院长与敦煌学研究的情况,于是樊院长又讲起了自己怎样到了敦煌,怎样搞考古研究,今后如何作100卷考古报告的计划,敦煌学今后新的方向是什么,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在与未来,敦煌对人类的贡献与价值……说来有趣,由于对敦煌学所知甚少,负责记录的年轻记者常常不知道樊院长所讲的内容该如何记录,樊院长屡屡要详加说明,甚至要拿笔写下来;而香港记者粤语腔浓重的普通话也常常让人不知所云。樊院长打趣说这简直像在与老外交流一样。 

11月29日下午,樊院长又应邀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剧院为香港公众作演讲,讲述敦煌研究院成立70年来如何守护敦煌艺术宝库,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故事。樊院长此次演讲向香港市民开放,许多人踊跃报名听讲,可容纳300人的剧院内几乎座无虚席。香港“敦煌之友”理事会主席余志明先生,副主席李美贤女士、卢志明先生,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先生,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黄秀兰女士、副馆长翁怡女士等人都到场听讲。当大家听着樊院长娓娓讲述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到敦煌研究院三个历史时期内在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和弘扬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看着一张张充满沧桑感的历史照片时,不由得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樊锦诗院长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剧院向香港市民演讲(照片提供:香港文化博物馆,摄影师:伍志和)

 

香港“敦煌之友”在行动

11月28日傍晚,我们代表团应邀参加了香港“敦煌之友”在上海总会举办的“敦煌数字化光盘致送仪式”。香港上海总会位于港岛中环兰桂坊云咸街1号南华大厦,由于受到“占中”活动阻碍道路的影响,我们绕道走了很远的路才抵达,此时“敦煌之友”的大多数会员已经在会场。

香港“敦煌之友”成立于2010年,是由一群热爱敦煌艺术和中华文化的人士组成、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注册的非营利公益团体,该组织的创会成员包括余志明先生、李焯芬教授、李美贤女士、黄炳培先生等,其宗旨是为敦煌石窟的保护、保育及培育人才而筹募经费。

近些年来,“敦煌之友”持续不断地筹募了大批经费,捐献给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用于资助敦煌石窟的保护、数字化和人才培养工作,其中对敦煌石窟数字化工作的资助力度最大,成效显著,赢得中外各界关注和赞誉。据“敦煌之友”理事会会务报告披露,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累计有71个洞窟得到赞助,共筹得捐款人民币11,056,988.37元。又据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工作报告,香港“敦煌之友”为敦煌拨付捐款分别为2010年400,000元,2011年3,797,640.72元,2012年964,000元,2013年810,000元,2014年3,001,671.47元。在香港“敦煌之友”的大力资助下,敦煌石窟的数字化工作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截至2014年共完成33个洞窟的数字化图像采集与拼接工作。此次“敦煌数字化光盘致送仪式”就是“敦煌之友”理事会组织的一次对2014年度内完成数字化的洞窟予以捐助的会员进行表彰和感谢的活动。

在此次仪式上,共有“敦煌之友”的50余位会员与会,其中既有香港知名的退职官员、医生、律师、教授,也有业绩骄人的大公司的老总、高管。首先由“敦煌之友”理事会主席余志明先生,副主席李美贤女士、卢志明先生先后讲话,介绍会员们多年来捐助敦煌石窟数字化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成绩,对会员们为敦煌文化遗产保育事业的爱心和善举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大家继续奉献爱心。

接着由“敦煌之友”理事会名誉主席梁爱诗、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分别给资助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共21个洞窟数字化工程的会员颁发纪念证书、洞窟数字化照片光盘、喷绘壁画作品。一组组会员兴高采烈地依次上台领取证书、光盘、壁画作品,合影留念。他们中有一对对伉俪携手登台,也有阖家老少一同亮相,还有多位朋友联袂出场。之后,又有多位会员踊跃发言表达心声。耳闻目睹此情此景,感受着香港“敦煌之友”会员对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赤诚爱心和奉献精神,我们来自敦煌的团员不由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接着,樊锦诗院长代表敦煌研究院向香港“敦煌之友”理事会主席余志明先生颁发感谢状,感谢辞是:“香港敦煌之友多年来鼎力支持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数字化、人才培养事业,功德昭彰,殊深感佩,特颁此状,谨表谢忱。”这表达了敦煌人的一片心声。

最后,余志明主席兴奋地宣布:在会议现场上又有5位会员为莫高窟第57、275、321窟和榆林窟第3窟共4个洞窟的数字化捐款,合计人民币765,015元。顿时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把会场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


樊院长与梁爱诗向敦煌之友会员颁发敦煌石窟数字化光盘


“致送敦煌数字化光盘仪式”与会人员合影(香港敦煌之友提供图片)

11月30日早晨,“敦煌之友”理事会副主席卢志明、秘书长冼锐民二位先生应樊院长的邀请又与我们座谈,介绍了“敦煌之友”为配合《敦煌——说不完的故事》展览所做的工作,以及今后的一些打算。

据二位先生介绍,“敦煌之友”为配合此次展览共策划安排了8项活动。在展览开幕前,他们与香港教育局合作,邀请“敦煌之友”的3位专家会员为香港中学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并将此列入教师的在职培训项目,3位专家及讲座题目分别为:前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张倩仪的《敦煌与丝路——一幅未完整的美丽拼图》,香港大学建筑学系何培斌教授的《山水》,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美贤的《从旧照片中看到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3位专家还将在2015年1月间向香港公众进行讲座。在展览期间,他们还将聘请“敦煌之友”的专家义工免费为观众进行经变画、图案画、故事画、飞天、音乐舞蹈、建筑、经济与科技、服饰与形象等10场专题导赏活动。他们还将于12月举办由香港大专、中学生参加的“敦煌与现代生活之奇思妙想海报设计比赛”,并组织获奖学生参加2015年“敦煌文化之旅”考察团。他们还计划于2015年编写敦煌教材教案,力争使有关敦煌的课程进入香港中学,让香港500多所中学的学生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了解中西文化…… 多么扎实的计划,多么诱人的前景!听着,听着,我们也不由得激动兴奋起来。

当说到“敦煌之友”为何做这许多事情时,卢志明先生动情地回忆起多年前他和香港朋友第一次到敦煌参观访问,看到莫高窟大牌坊前的捐助人功德榜上有平山郁夫等4个日本人,而中国人仅有邵逸夫先生1人,顿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和朋友发愿要组织香港人帮敦煌做些事情,结果后来就有了香港“敦煌之友”。于是我明白了,香港“敦煌之友”之所以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捐助敦煌,是因为每一个会员都有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呀。

                                                               2014年12月8日于莫高窟